弘揚朱子文化 推進儒學教育
中国老年信息网 发布时间:2014年12月26日 14时23分
——湯恩佳在朱子文化論壇暨朱子文化教基金啟動儀式上的講話
香港孔教學院院長 湯恩佳博士
孔曆2565年 西曆2012年12月24日
尊敬的各位領導、各位專家、各位朋友:
卓典文化發展公司捐資成立朱子文化教育基金,計畫編輯出版朱子的相關書籍,組織編寫並出版《華夏食育工程》叢書,籌拍《朱熹》電視連續劇,籌備朱子少兒學堂,等等,都是弘揚朱子文化的重要措施。儒家文化最重要的不是研究,而是教育、推廣、踐行、運用,希望卓典文化發展公司在此方面樹立典範。
朱熹理學是融儒家哲學、政治、倫理思想於一爐的思想體系,內容豐富,規模宏大。朱子是孔教儒家發展史上承前啓後、繼往開來的偉大的哲學家、教育家、思想家,《紫陽朱氏建安譜》附有朱熹著作總目凡41種,400餘卷。朱子繼承先秦孔、孟思想,綜合了周敦頤、邵雍、張載、程頤、程灝等經學大師的學說,又吸取古今其他學派的優秀思想,集理學之大成,建立了完整而精密的理學思想體系,把儒家思想發展到史無前例的高度。由於朱子對中國文化的巨大貢獻,後人將朱子的牌位供進了孔廟大成殿,名列十二哲之中,這是秦漢以後的學者中從祀孔廟地位最高的。
一、“明人倫”
孔教儒家認為,道德教化的前提是:人性中存在著善的本性,教化的目的,就是將人天賦的善的本性恢復、呈現出來。上天賦予了人仁義禮智信的善良本性,但由於人的氣稟不同,許多人無法體認到自己的善良本性,教育的目的,就在於恢復人的善良本性。朱熹在《白鹿洞書院揭示》中明確指出:“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,莫非使之講明義理,以修其身,然後推己及人,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, 以釣聲名利祿而已也。”當代中國的學校教育,主要進行的是知識技能的教育,就缺乏“明人倫”這一目標。朱子在《玉山講義》中又說:“故聖賢教人為學,非是使人綴輯語言、造作文辭、但為科名爵祿之計,須是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,而推之以齊家、治國,可以平治天下,方是正當學問。”我們可以運用朱子的這種觀點來糾正當代中國教育中的偏差。
孔教儒學本是修身之學,但朱子看到的現實卻是:有人是將儒學作為謀取私利的工具,“所以求於書,不越乎記誦、訓詁、文詞之間,以釣聲名,幹利祿而已”,其結果是:“雖或不異乎先王之時,然其師之所以教,弟子之所以學,則皆忘本逐末,懷利去義,而無復先王之意,以故學校之名雖在,而其實不舉,其效至於風俗日敝,人材日衰”。現在的儒學界,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上述情況。有的人到處參加儒學研討會,寫儒學文章,但從來沒有遵從孔子的教導,按儒家的道德標準為人做事。
二、重身教
道德教化包括“言教”和“身教”兩個方面。中國的德治傳統尤其重視身教的作用,即所謂“身教重於言教”。孔子說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” 治國當政者應以其道德表率和示範來教育和感化百姓,祇要治國當政者能發揚光大高尚的道德,天下民心就會和善,國家就會興旺發展。在當今社會,國家各級政府領導人的示範表率作用依然十分重要。領導人加強自身道德品質和人格的修養,尊重法律,依法執政,尊重公民的權利,遵守各種公共規則,成為人民道德生活的表率。朱熹19歲登第後,四十多年都在致力於講學傳道,教化民眾,為國家培養了以德治國的大量人才。他在教育實踐中,形成了一套道德教育的理論,不僅有言傳,而且有身教,為儒家的德育作出了特殊的貢獻。言教之所以發揮作用,還在於教育者本人要遵守道德規範,成為他人的榜樣。朱熹在《白鹿洞書院揭示》中還擬訂了許多道德行為規範: “修身之要:言忠信、行篤敬、懲忿窒欲,遷善改過。”“處事之要:正其義,不謀其利。明其道,不計其功。”“接物之要: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行有不得,反求諸已。”只有教育者按上述標準去做,才能感動受教育者,使受教育者心悅誠服。
三、施仁政
道德教育要同推行仁政結合走來,才能發揮作用。朱熹認為君王要“視百姓為自家的百姓”,要“愛民如子”,國家財政應以“養民為本”,主張限制徭役、賦稅。淳熙五年,朱熹知南康軍(江西星子縣)次年三月到任,頒《知南康榜文》、《勸諭救荒》等文,切實推行儒家先富後教的治國思想,辦賑濟、減賦稅、行教化,敦民風,希望將南康變成安居樂業的地方。“富而後教”是傳統道德教化思想中一個重要內容,孔子的弟子冉有問他:“既富矣,又何加焉?”孔子簡潔地回答:“教之。”即是說,老百姓富裕了,還應向他們進行教育。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借鑒意義。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準有了很大的提高。然而,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並不等於道德水準的提高,如果離開了道德教化,物質享受有可能使人們的道德走向墮落。正如孟子所說:“人之有德也,飽食暖衣,逸居而無教,則近於禽獸。”
四、誦經典
朱熹認為,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就存在於儒家經典之中:“道之在天下,其實原於天命之性,而行於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朋友之間。其文則出於聖人之手,而存于《易》、《書》、《詩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春秋》孔孟氏之籍”(《朱文公文集》卷十八《徽州婺源縣學藏書閣記》),朱子與呂祖謙在寒泉精舍收集了周敦頤、張載、二程的言論六百二十二條,編寫出《近思錄》,作為哲學、道德與治學方法的教材,後來流傳極廣,影響中外。他集合《大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為四子書,形成“四書”學,這是他一生用功最勤,歷時最久的經學研究成果。他通過注析“四書”,從而建立起一個龐大、嚴謹、精緻的理學思想體系,《四書集注》成為元、明、清知識啓蒙,開科取士的必讀書。朱熹平生編寫的大量著述中,啟蒙讀物佔有很大的比重,如《論語訓蒙口義》、《易學啟蒙》、《小學》等。當代中國的道德教育,如果離開儒家經典,將會一無所成。
五、重踐行
在道德教育中既要“致知”又要“力行”,朱熹說:“知與行功夫須著並到,知之愈明,則行之愈篤;行之愈篤,則知之愈明。二者皆不可偏廢,如人兩足相先後行,便會漸漸行得到,若一邊軟了,便一步也進不得。”如果不明大道,則所謂踐行,就是盲目的,也是不會持久的:“為學之實,固有踐履。苟徒知而不行,誠與不學無異。然欲行而未明於理,則其踐履者,又未知其果何事也”。(《朱文公文集》卷五十九,《答曹元可》)但是,如果只講理論,只講道理,停留於書本上,沒有落實到行動上,也就喪失了知識的價值,所以,“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,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”。
本人堅信孔子儒家思想有六大主要功能:
一、能促進世界和平;
二、能提升全人類道德素質;
三、能與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榮;
四、是中國56個民族、13億人民的精神軸心;
五、能促進中國和平統一;
六、能達致與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。
謝謝各位,並祝各位事業進步,身心康泰!
(本人上列講詞,如有同感,請廣肆宣傳,歡迎再複印給各親友。功德無量)